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书画百家

  • 冯训文:但开风气不为师
  • 更新日期:2014-01-07 21:47:23 来源:曹州书画网 作者:佚名
    更多
  •  

    冯训文:但开风气不为师 
     
    壬辰龙年春节,冯训文离开京华,回到故乡菏泽。新春之际,家人团聚,老友相逢,其乐融融。蛰居京华三十余载,回乡小居,冯训文深感惬意。
    日前,记者在“苦耘斋”拜访了冯训文。沏一壶普洱,立时茶香氤氲,令人心旷神怡。画途曲折,有苦亦有甜。冯训文品着茶水,娓娓道来。
    1947年,冯训文出生于牡丹区安兴镇冯张庄村,自幼家境贫寒,生活困顿,这也过早地在他的性格里嵌入了孤高昂然的因子。在冯训文的孩提时代,他从书画中找到了一种别致的童年乐趣。“那时,我常常起早贪黑地外出拾粪,多挣工分,省下钱买绘画的纸和颜料。”冯训文说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乐趣逐渐变成了痴爱,最终变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    早年,冯训文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进入了当时的菏泽工艺美术厂,成为一名专业画师。在那期间,他先后画过民间画、宣传画、油画、中国画。几年之中,冯训文在当地画界已小有名气。然而,冯训文认为,既然寄身于艺术,就要驾艺术之舟,行无边之海,他不甘心自己最终只是一个落寞的画匠。
    然而,那时是一个文化荒芜的时代,冯训文唯一的学习资料是一本《芥子园画集》,却在文革时期被迫烧掉。记者在采访冯训文时,他恰巧刚刚找到一摞剪纸合订本。里面有日历本的封页,有商品的商标,有明信片,有从报纸上剪切的绘画作品等等。翻检着这些发黄的纸片,冯训文感概不已,它记录着自己艺术路上的苦与甘。
    1977年恢复高考后,冯训文先后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、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理论系,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。辗转三大院校,历时九个春秋,贯穿他相别菏泽远去京华之路的,是承受生活之重后的不甘寂寞,是对艺术的敬畏与虔诚。
    冯训文是著名画家高冠华先生的入室弟子,高冠华讲求“画须始于形似、终于神似而不似、不是而似、方为上品。”冯训文可谓深得其髓,他的作品不论一花一鸟、一草一木,都赐予绚丽的色彩、新异的构图。他对疏密聚散、穿插交错要求严格,而且节奏感特别强烈,画寓诗情神,既有传统又有新意,既有高冠华的风骨,又有自家面目。
    菏泽牡丹甲天下。冯训文生于斯长于斯,牡丹自然是他主要的画种。
   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,牡丹一直着染着粉黛、华贵、俗艳、媚娇的气息。冯训文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对牡丹认识的烙痕,体悟到别翻的味道:坚贞不屈,昂姿向上。在冰雪封地的寒冬,扒开地上的泥土,即可看到红艳的内芽,这才是牡丹的真正品质,是生命的质地所在。
    冯训文笔下的牡丹,墨呈色艳、浓重浓烈、却毫无脂粉软香气息,总是在富丽堂皇中显示出一种大精神、一种大气势。他营造出难得的昂然气势,写出了牡丹的真实品格。
    冯训文同样是喜欢梅花的,这与齐白石之于虾、徐悲鸿之于马有着同样的况境。借自然天性的事物以寓自我,给自己树立精神的依仗。冯训文笔下的梅,主干盘虬,枝条纷披、或斜刺而出、或扶摇而上。用笔潇洒劲健,干笔湿墨融合,梅的老辣沧桑毕显。
    从冯训文画梅从笔的途径和他对梅更超脱、更本质的诠释,即可窥视其孤傲不羁,不为世俗沉浮,不于世情所囚,以及对世道沧桑的怜悯心态,对精神独处、思想自由的向往。
    从艺几十载,冯训文在画坛辛勤耕耘着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外交部美术顾问,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。
    一事平生无齮齕,但开风气不为师。冯训文年逾花甲,雄心未老,他还在自己的“苦耘斋”里耕耘着,开拓着。   卫东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
    冯训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.jpg

    DSC_冯顺文2.jpg

 发表评论 《查看更多评论》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
 

关于我们 - 诚聘英才 - 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免责声明 -
版权所有:曹州书画网  中国信息产业部备案证号:鲁ICP备14010990号-17
主办:曹州书画报 菏泽学院美术系联合主办  电话:15269099877  客服QQ:397364171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修正!